让“无声世界”感受赛场魅力!带你看看冬奥手语数字人有哪些奥秘******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国。本届北京冬奥会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凝聚中国科技力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向全球奉献了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本届冬奥会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为全世界观众提供了惊艳的现场转播和全方位覆盖报道,北京冬奥会也成一场上科技含量高的奥运会。赛事活动期间,为了让各类人群都能平等地享受本届冬奥盛会,北京电视台上线了智能手语播报数字人,在《北京新闻》和《北京您早》等节目中进行冬奥专题手语播报,为听障人士带来精彩赛事报道。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听障人群超过2700万,这部分人群与健听人一样,他们对教育、社交、娱乐等信息获取都有巨大的需求。但长期以来,传统人工手语翻译工作量大,且主持人和手语主持人配合难度极高。手语动作表情复杂,语序与正常语序差异大,正常情况下想要熟练掌握手语大约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还要结合语境进行猜测。
受北京市科委科技冬奥专班委托,北京电视台联合凌云光、智谱AI等业内科技公司,在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和市残联聋人协会等支持下,用3个多月时间,让手语播报数字人完成了近10万条手语语料学习,且翻译准确率高达90%。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这项高难度动作,智能手语数字人是如何做到,在这背后又有哪些技术创新难点?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人工智能体系建设重点布局在算法层和应用层,数据层建设远远不足,并且针对数字人相关产业,底层数据库的数量、质量和开源程度还明显不足。尤其是国内现有的手语语料数据库数量少,且多以图像、视频等二维平面为主,无法满足AI(人工智能)训练的需求。
同时,因手语语序与中文语序差异大,方言分化更加复杂,且需要通过表情、口型、动作等方式来传达信息。除了传统的二维平面图像、视频采集,三维肢体运动、表情信息数据采集及结构化参数表达外,手语语料数据库建设对三维运动信息捕捉也十分重要。
凌云光手语数字人产品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设高质量手语语料库的同时,他们充分调研了2022北京冬奥专用手语术语,并联合北京市残联、聋人协会等相关组织机构,进行数据标注,建设手语语义映射关系,不仅完善了国内手语数据库的建设,也为手语推广和AI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数据资产。
该负责人举例说,基于“悟道2.0”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的技术支撑,手语数字脑用计算机模仿听障人士的大脑,将看到的中文文本信息转换成手语词汇序列,包括中文语义蒸馏模型和AI手语分词快编算法的研究。中文语义蒸馏模型用于从输入的文稿或文本中提取出关键的语义信息,将中文文本语义提炼和精简,形成精准匹配适合手语表达的文本;AI手语分词快编算法则用于将蒸馏得到的中文文本,根据冬奥手语语料库划分成相应的手语词汇序列,供数字人做表达输入。
该负责人还提到,数字人是冬奥手语播报的载体和展现形式,通过高精度写实数字人全流程制作方案,可实现一键数字建模,高度还原真人发肤,重新毛孔等细节,更加真实亲切。同时,通过跨模态拟人生成算法,还可以将手语词汇序列,生成相应的动作信息,驱动数字人模型做出相应的动作、手势和表情。(姚坤森)
民乐交响,展现时代气象******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民族管弦乐艺术将继续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贯通历史古今、彰显文化自信,奏响新时代的强音。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涵养了风土人情,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与精神气质。民族管弦乐艺术是当代中国音乐家的创造,融汇了根脉的传承、包容的胸怀、创新的精神,是中国音乐“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重要成果与典型代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国广播合唱团联袂演出,作曲家白浩钰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大河九曲》,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积淀,运用民族管弦乐赞颂祖国的山河壮丽,展示黄河流域的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进而表现中国人的根与魂,展现出恢弘的时代气象。
在民族特色的根基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艺创作才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接地气。《大河九曲》以表现地域文化为出发点,意在彰显黄河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质。作品深情描写了青藏高原的肃穆与庄严,若尔盖湿地的梦幻与旖旎,贺兰山下古沙场的空旷与苍茫,胶东半岛的开放与蓬勃……作品用音乐的笔触展现了壮丽山河,挖掘了地域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引发听众的无限憧憬。作品最后以男声独唱《大河母亲》呼应主题,将黄河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丽再度升华,深情歌颂母亲河的大爱,引发情感共鸣。
《大河九曲》以民族管弦乐为落脚点,意在展现民族音乐的内涵与魅力。作品参考了民歌、舞蹈、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并选取了宁夏花儿、山西蒲剧、河南豫剧等作为创作素材,运用了民族管弦乐队及具有典型特色的马头琴、板胡、唢呐、打击乐器等,以凸显音乐性格的鲜明。作品中,民族乐器的民间性与时代性得到了恰当的运用与融合。无论是高音板胡的高亢明亮、中音板胡的深情独白,还是马头琴、大提琴深情而自然的流淌;无论是管子与埙的幽咽、深邃,还是唢呐“咔腔”的拟人化表现,抑或是弹拨乐组的点性线条对大河奔腾流淌的形象塑造——民族管弦乐队“吹拉弹打”各声部间的对话与融合在《大河九曲》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体现了民族管弦乐塑造音乐形象的独特能力。
从家喻户晓的《花好月圆》《丰收锣鼓》到格调高雅的《月儿高》《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艺术在传承文化根脉、丰富人们情感世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也为民族管弦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民族管弦乐艺术将继续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贯通历史古今、彰显文化自信,奏响新时代的强音。
(作者宋阳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